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| EN
慈善

月会转型 认识失智症

为了提升志工的访视知识,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开始在合心慈善月会中,安排外界讲师前来授课。2016年5月27日,首个讲座主题为“共建失智友善社区”,探讨本地社会日益普遍的失智症议题,期许志工也能把所学的知识推及到照顾户与民众。


SG20160527 CHA HSY 032
目前在邱德拔医院(Khoo Teck Puat Hospital)任职的罗纬承(Ivan Loh)为大家主讲“共建失智友善社区”,让志工了解失智症及应对此症的方法。 摄 / 黄瓋莹

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可是如果家里的这位长辈得了失智症,您还会觉得如获至宝吗?

在2015年,新加坡有大约四万五千人患上失智症,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十万三千人。在全球,估计去年有近四千七百万的失智症病患,而且每年预计增加七百七十万人,也就是每三秒就有一名新病患。

认识失智症

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增加的失智症照顾户,以及让志工不断自我提升,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安排邱德拔医院(Khoo Teck Puat Hospital)协调员罗纬承(Ivan Loh),在5月27日的合心慈善月会中,为大家主讲“共建失智友善社区”,让志工了解失智症及应对方法。

曾接受老年护理培训的罗纬承,是本地推动“勿忘我”失智症宣传运动的负责人。此运动希望借由教育,提高大众对失智症的认识,并在新加坡建立失智症友善社区(Dementia Friendly Communities, DFCs)。

记不起最近发生的事?对规划及思考感觉困难?对空间与时间感觉混淆?举动反常或奇怪?脾气比之前暴躁?如果您的身边有年龄六十岁以上,同时面临这些问题的人,对方可能患上了失智症。

“失智症是一种病,让病患逐渐失去自制力,以致在生活中面临越来越大的问题。”罗纬承解说,常见的失智症种类分为两种:阿兹海默(Alzheimer’s Disease)和血管性失智症(Vascular Dementia)。前者是最常见的,超过一半的病患属于前者,而后者通常发生在中风后的病患。“如果能减低『三高』(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,间接就能减低患上失智症的可能。”罗纬承说道。

然而,并非所有失智症患的症状都如此明显,他们有的还可以自行购物。如果身边的人没有相关知识,则不易察觉。那该如何检测呢?

在其中的一项实验,患者需说出照片中的日常物品名称,却会忘了一些字眼。另外,患者常因表达不到内心感受而显得情绪暴躁。然而,激动的情绪激动对病情不利,会使病情恶化。

人人是守护者

罗纬承也藉此分享一些个案的故事,他们有的会因记忆衰退而迷路,然后失踪;有的甚至遭遇意外导致身亡。“在新加坡,每月平均有22例报失个案,估计其中二十人是因为不会回家。”

罗纬承表示,在本地,很多人对失智症不了解,常把失智症者误解成精神病患者,更有些家属因担心失去面子,宁可把失智症患锁在家里。

除了医生、护士及警察,罗纬承期许:“每个人都是解决方案的一份子,希望大家能成为失智症之友。”了解失智症的大众可以及时为患者伸出援手,帮助他们找回其亲人。在面对失智症病患,大众应多给他们一些耐心及爱心,而不是排挤。

如何帮助病患找回家属?他提醒大家首先安抚他们的情绪,然后问候他们,再找出他们身上的证件、亲人通讯号码或交通打卡来确认身份。在报案时,提报者也需要确保病人的视线范围,同时注意患者的安全,直到警察抵达。

并非老年人的专利

罗纬承进一步表示,病患和平常人一样,仍希望像以往般,做自己喜欢的事、去喜欢去的地方、吃喜欢吃的食物。“身为他们的亲友,不该阻止他们的自由,反而应陪伴他们。给他们一个希望或期待,这才是生命的意义。”

尽管目前医药发达,却没有预防失智症的方法或治疗药物。一旦被诊断患上失智症,病情只会恶化,不会好转。近几年,失智症逐渐年轻化,医院有五十多岁的患者,而最年轻的仅有45岁。“人人有机会(患上)。”罗纬承提醒。

他分享,多运动、注意饮食和保持双向沟通,可降低患上失智症的风险,“社交圈子很重要,独自生活的人士较有高风险得失智症。”

转误解为了解

当晚出席的志工以中老年者居多,希望了解并预防患上此病。少数较年轻的志工,像35岁的庄晋峰则希望能更了解失智症及协助母亲解开对它的恐惧。

74岁的李玉玲从中受益良多,因为亲身经历让她不惜请假,并邀约身边的志工一同前来了解。原来李玉玲的母亲在过世前有失智症的症状,但是二十年前家人对此病并不熟悉,因而产生了一些误会。她一直希望多了解所谓的“老人痴呆症”,因此特别珍惜这个机会。“演讲者说得对,不该用‘老人痴呆症’这名称,因为对病患不尊重。用‘失智症’比较恰当。”她有感而发地说。

岁月不饶人,李玉玲自觉记忆力不同往日。讲座内容让她感受到:照顾失智症患者真的不容易。为了不要麻烦家人,她把握机会请教讲师该如何预防失智症。

李玉玲期许自己能够好好利用所学来帮助身边的人,多留意周围的亲友是否有类似症状,提早诊断,预防悲剧发生,共建失智友善社区。“报章报导的失智症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,不幸流浪街头至死。我希望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。”李玉玲感慨没有人在失踪长者出事前及时伸出援手。同样的,她也想善用所学,让自己在参与访视时,能更加全面地帮助照顾户和其家人。

妙法来自学习中

访视干事林慧贞透露,其82岁家翁患有失智症三年,讲话会重复,健忘,因此她会常带他出门走动。之前外公也患有此病,她对失智症有了基本了解,并从父母身上学习如何照顾病患。

然而在聆听讲座前,她以为对长者来说最重要是需多活动;现在她更明白失智病患更需与人交流, “讲座让我们更懂得应对。”

对于合心慈善月会首次安排外界讲师, 林慧贞感恩地说:“看到社工的用心,失智症的病患越来越多,个案也有很多不同的性质,不同的讲座可让志工有不同的知识来帮助照顾户。”

林慧贞表示,处理不同的个案,需用不同的方法,其中居家照顾者(care giver)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因他们需要了解每一件小细节的轻与重,充分发挥角色。她举例道:“其中一位91岁阿公的居家照顾者,每天会要求阿公背诵身份证号码、电话号码、家里附近所有的街道等等。”

志工受益良多,策划此讲座的慈善组社工功不可没。

社工林祖慧发现,一年两次的慈善培训并不足够。为了让志工自我提升,社工早在一年多前已经开始改变月会的形式。合心慈善月会在转型前称为“慈善大组会议”,由社工主讲不同的主题。随着因缘转变与成熟,社工开始安排外面的讲师来作专业分享,把会议当成个小型培训。

林祖慧最后向志工鼓励道:“讲座归讲座,如果只是听而没做,那永远只是听而已。有了方法就要大胆地去尝试,把学到的应用出来,那才是最真实的本领。”

SG20160527 CHA HSY 015
庄晋峰(做笔记者)希望通过讲座了解失智症及解开对它的恐惧。 摄 / 黄瓋莹

SG20160527 CHA HSY 049
对于合心慈善月会首次邀请外界讲师,访视干事林慧贞感恩社工的用心。 摄 / 
黄瓋莹

SG20160527 CHA HSY 066
志工们全神专注聆听讲座,当晚出席的志工以中老年居多,希望了解并预防患上此病。 摄 / 黄瓋莹

SG20160527 CHA HSY 074
74岁的李玉玲(立者)从中受益良多,因为亲身经历让她不惜请假,并邀约身边的志工一同前来了解。 摄 / 黄瓋莹


延伸阅读